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人间诗话 > 诗歌评论

怎样学写古诗词:词谱

来源:人间人才网 时间:2019-12-20 作者:徐晋如 浏览量:

我们在创作一首诗时,可以说写诗、吟诗、作诗,但说到要创作一首词,一般就只会说填词。之所以说“填”,乃因在唐宋时的曲子词,绝大多数都是先有曲子,再由文人根据曲调的旋律,填入词句。

文人初介入到新兴文体的词的创作中时,所写的还只是小令。他们自然而然地用写近体诗的习惯去写小令,所以很多的小令,其平仄与五七言近体有着难以分割的亲缘关系。像五代时的词人薛昭蕴的《浣溪沙》:


倾国倾城恨有馀。几多红泪泣姑苏。倚风凝睇雪肌肤。

吴主山河空落日,越王宫殿半平芜。藕花菱蔓满重湖。


平仄的排布是:仄仄平平仄仄平。平平仄仄仄平平。平平仄仄仄平平。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平平仄仄仄平平。每一句都是律句。

又如温庭筠《菩萨蛮》亦全为律句:


小山重叠金明灭。鬓云欲度香腮雪。懒起画蛾眉。弄妆梳洗迟。

照花前后镜。花面交相映。新帖绣罗襦。双双金鹧鸪。


平仄排布是:平平仄仄平平仄。平平仄仄平平仄。仄仄仄平平。平平仄仄平。平平平仄仄。仄仄平平仄。仄仄仄平平。平平仄仄平。其中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,也像五言律句一样,不能犯孤平,即不允许出现仄平仄仄平的句法。

用作诗的声律去写词,其与音乐未必能尽合,此后一部分知音晓声的词人,为了让曲子词的文辞尽量配合旋律的变化,严谨到每一个字的声调都要很讲究。李清照曾说,晏殊、欧阳修、苏轼这些学究天人之际的大人物,照道理填一首小词,就像从大海中舀出一瓢水一样,是很容易的事,然而并不。她说这些人写的都是“句读不葺”的诗,又往往不能唱,原因就是他们只知平仄,而不知填词除了要注意平仄,还要注意更多的声音的细节。她说词分五音,又分五声,又分六律,又分清浊轻重。她自己的名作《声声慢》,开头十四字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,每个字的声母都在唇齿间发音,夏承焘先生认为这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抑郁嗫嚅的心境,恐怕是李清照有意为之。

北宋的柳永、周邦彦,南宋的姜夔、吴文英、张炎,都是深通乐理的词人,他们的词在每个字的声调上,可能也比不明乐理的词人要讲究得多。姜夔制平韵《满江红》词,在小序中说:“《满江红》旧调用仄韵,多不协律。如末句云‘无心扑’三字,歌者将‘心’字融入去声,方谐音律。”张炎的父亲张枢,每作一词,必令歌者按之,稍有不协,随即改正。曾赋《瑞鹤仙》一词,有“粉蝶儿、扑定花心不去”之句,扑字稍不协乐谱,遂改为守字,乃协。扑是入声,守是上声,同为仄声,乃相异如此。又作《惜花春起早》云“锁窗深”,深字音不协,改为幽字,又不协,改为明字,歌之始协。此三字皆平声,而深幽都是阴平,明是阳平,其不同如此。但这样的词人应该只占少数,否则李清照就不会说“词别是一家,知之者少”了。

唐宋时的词乐,大多亡佚了。今存最为可靠的,一是敦煌发现的唐代的琵琶谱,共有二十五个词调;二是南宋时的姜夔,他曾自己作曲写了十七首词,在这些词的旁边,也标记了乐谱。

清代乾隆年间,庄亲王允禄受命编撰一部中国古代音乐总集,叫作《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》,里面保存了近二百支词的乐谱。书中的词乐,一部分来自元明以来的口耳相传,是受了新兴的音乐形式——南北曲的改造后,风格变异了的词乐,一部分很可能来自于清初尚存于世的南宋内府所修词谱《乐府混成集》。道光年间,谢元淮把《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》中的词谱辑录了出来,单独成书,即《碎金词谱》。我们今天大致能感知到唐宋词的音乐之美,就主要是靠《碎金词谱》这本书。《碎金词谱》中的词乐,是遵循了昆曲的唱法来唱的,与唐宋词的真实唱法应该也有很大的区别。

今天有唐宋的乐谱存世,并不意味着我们还可以像唐宋时知音晓声的词人那样,照着音乐来填词。因为唐宋词的唱法已经失传了,今天也没有懂得唐宋词乐的乐工、歌伎。而即使在古代,大多数词人也是不通乐理的。他们在填词时,并不是照着词的乐谱去填入字句,而是根据一些前人的名作,亦步亦趋地依照它们的平仄去写。这样实际上是把填词当作了写诗,这样填好的词,也可以像诗一样,按照“平长仄短,韵脚回环”的方式去吟诵,但却不一定能付诸歌唱了。这样地填词,填出来的不是曲子词,而是“句读不葺”的长短句。于是,填词所依照的词谱,就不再是音乐的谱子,而是根据前人作品归纳出来的平仄之谱。

一派激进的观点认为,既然词已经没有了古乐,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遵循平仄呢?既然填出来的词也不能用古乐演唱,还依着古之词人的平仄来写,不敢越雷池一步,岂非可笑?这样想的人永远写不好词,非但写不好词,一切古典的文体,他都终身不得入门。

清代朴学大师俞樾为《校刊词律》作序,说“律严而词之道尊矣”,古典文体之所以能成经典,就因为它们不像民间的文学一样率意,而有着严谨的程式。民国时清华研究院国学门主任吴宓,为了说明诗的韵律的重要,曾引用法国学者保罗·韦拉里(Paul Valéry, 1871-1945)的观点说:“诗中韵律之功用,正以吾人出言下笔太过轻易,遂特设此种种严密复杂之规矩,作为抵抗之材料。”又曰:“此等枷锁羁勒,能常紧束诗人之天才,使不至一刻放纵怠惰,而率尔粗心吟成劣诗。”作诗填词严守声律,不止是为了吟诵的美听,音节的动人,更是为了让人心中常存对雅言的敬畏。为了合于声律的要求,创作者就不得不努力去寻找日常词汇以外的典雅的词汇,而让语言变得更加粹美。按照格律写诗填词,就像是进健身房撸铁,只有负重训练,才长得出肌肉,也只有严守声律,才能写出更有诗情,更有词味的作品。

现存最早的词的平仄谱,是明人张綖的《诗馀图谱》。此书共收词谱一百一十首,用白圈〇代平,黑圈●代仄,上白下黑圈代应平可仄,上黑下白圈代应仄可平。每一句图谱下,用小字注明是第几句,本句字数,在韵句下则注明是如何叶韵的。但本书所载的词谱,往往不据古词,随意填注,特别是古人词中的拗句,张綖多给改成律句,复又校雠不精,舛谬乖方。明代天启后至清康熙中,风行百年的《啸馀谱》,同有此病,故皆不可为据。清初的《填词图谱》,就更等而下之了。这种填词而无可靠的词谱可依的情形,直到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的《词律》刊行后,才被扭转过来。

《词律》是万树一人之著作,收词牌六六〇调,一一八〇体,考订已甚精详。至咸丰中杜文澜作《词律校刊记》,就更加精审。同治中又有徐本立作《词律拾遗》。清光绪二年,时任江苏藩台的恩锡,与杜文澜一道,刊行了《校刊词律》,包括上述三种著作,并增《词律补遗》一卷。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。

清代王奕清等人奉康熙敕编成的《钦定词谱》,收词谱八百馀调,别体二千馀种,是旧时最完备的一部平仄谱,中国书店曾据康熙五十四年内府刻本影印。《钦定词谱》的平仄符号延用了《诗馀图谱》的做法,而用小字的读、句、韵来区分句式,简明切要。其价值在一个“全”字,但不及《校刊词律》精审。

《词律》《词谱》卷帙浩繁,不便携带。于是清嘉庆中,有舒梦兰者,编定了一部简明版的词谱——《白香词谱》。是书选了从唐代到清代共一百首词,因所选的作品大多通俗易解,故编成后甚为流行,直至龙榆生先生《唐宋词格律》一书出,才完全取代了《白香词谱》的地位。有人称《白香词谱》是“词选最善之本”“学词入门第一书”,其实本书作为词选看,所选过于通俗,学之易入浅滑,又仅收例词一百首,作者五十九人,不利学者转益多师;作为词谱来看,所收多是句法近于诗的熟调,不收与诗相去甚远的涩调,学者循此以入,很难体会到词与诗在体性上的巨大差异,也就不太容易写出好词。

龙榆生先生的《唐宋词格律》,原是他在大学讲授唐宋词的讲义。是书分平韵格、仄韵格、平仄韵转换格、平仄韵通叶格、平仄韵错叶格五类,收唐宋词牌一百五十馀调,每个词牌下附一首或多首例词,所收的词牌大多在唐宋时常用,所选作品也皆是可诵之作,既是一部简明的便于实用的词谱,也是一部较优秀的唐宋词选本。

此书间或有疏于考订之处。如《醉翁操》本是平韵词,因苏轼词有“空有朝吟夜怨”之句,龙先生误以为“怨”字是仄声,故归入“平仄韵通叶格”,其实怨字可平可仄,此处是平声。又如《曲玉管》一调,应分三段,龙先生按《钦定词谱》只分两段,且断句也有错误。这些在《校刊词律》里都是不误的。

三百多年来,《词律》一直被填词家奉为圭臬。除了考订精审,它的好处还在于其标识平仄的方式。《词律》所收的每个词牌的每一体,都用一首例词表示,例词的右边,用小字注明句、豆、韵、叶,而只有可平可仄的字,才会在例词的左边,用小字注明“可平”或“可仄”,不像其他词谱一样,每个字的平仄都用符号标识出来。这就意味着,你要用《词律》作为词谱,就必须认真读例词,你必须自行脑补出每一个字的平仄。这样你既在不知不觉中读了很多的古人之作,又更熟悉了平仄。相当于在健身房里,有一个教练在旁边敦促你训练,就算再孱弱的人,总也能长出健美的肌肉来。


(作者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)

分享到:
官方微信

Copyright C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(C) 1996-2019 人间人才网 苏ICP备11052247号-1

地址:江苏淮安市大治路20号 电话(Tel):0517-83753437 EMAIL:rjzxj@163.com

技术支持:人间人才网

用微信扫一扫